您的位置:首页 > 家用电器 > 冰箱 > 2011年2月20日苏州光福香雪海

2011年2月20日苏州光福香雪海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3 14:56   浏览 N 次  

  慕名而来,准确地说,是探梅。香雪海的满目缤纷应是此后的20天左右!

  

  

  

  

  

  

  

  

  

  

  

  

  

  

  

  

  

  

  

  

  

  

  

  

  

  

  

  

  

  

  

  

  

  

  

  

  

  

  

  

  

  

  

  

  

  

  

  

  

  

  

  

  

  

  

  

  

  

  光福香雪海

  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先”,梅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心中的骄傲。梅花的声名首先得益于她的丰姿俊逸,神韵俱清。以“梅妻鹤子”著称的宋代处士的林和靖在《山园小梅》诗里写道:“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极尽梅花的风韵独特而先声夺人;梅花的声名更因为其傲霜凌雪,节操凝重,高标韵逸。宋代诗人陆游称赞她“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的冰清玉洁,不仅因为辛弃疾说的“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更因为梅花的无怨无悔,“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古往今来,梅花的名声千古传诵,“岁寒三友”留其名,四大清逸{梅兰竹菊}标其韵,浩如烟海的梅花诗篇演绎着动人的故事和传说,赏心悦目的水墨丹青映照出天意人心,而“不经一番风霜苦,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自勉更有一种“见贤思齐”的激励。爱梅惜梅,古风犹存,而踏雪寻梅则几乎是世人的共同爱好。

  江南最有名的访梅佳处是姑苏城外的“香雪海“,地处苏州西南约三十公里的太湖之滨的光福镇。光福是一个半岛,向称山秀水灵。太湖水光滟潋,烟波浩淼,穹窿、邓尉、西碛诸山,绵延起伏,人称太湖七十二峰,近半就落脚在光福。而日照充足,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适宜梅树生长。远在2000年前的西汉,这里的百姓就开始种梅,渐渐地形成了“望衡(横)千万家,种梅如种谷”,“以梅为业者十之七八”的景象,无山不梅,“十里梅乡”就是当时真实情景的写照,光福的梅花尤以邓尉山西面的香雪海和南面的玄墓山最盛。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山中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更是“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山间路旁梅英点点,山前山后梅树成林,天长地久酿成了“邓尉梅花甲天下”的胜景。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邓尉山的梅花品种繁多,以千叶重瓣白梅为主,红梅、绿梅、紫梅、墨梅等,应有尽有。“烟姿玉骨,淡淡东风色。勾引春光一半出,犹带几分羞涩。陇头倚雪眠霜,寒肌密抱疏香。待得罗浮梦破,美人打点新妆”,清人尤展成的一阙《清平乐?.咏梅蕊》词,勾画了花开时节迷人的景色。“暖风入林,元墓梅花吐蕊,迤逦至相雪海,红英绿萼,香间万重……”真个是繁花似雪,暗香浮动,微风吹过,香飘数十里,千顷一片白,荡漾银海,疑若积雪,含芳吐蕊,芬芳醉人。清代诗人孙原湘有诗云:“入山无处不花技,远近高低路不知。贪受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立多时。”把邓尉山令人痴迷留连的“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的意境铺陈得惟妙惟肖,“香雪海”三字不迳而走,探梅胜地令人神往。

  “邓尉探梅”由来已久。唐朝的陆龟蒙、宋朝的范成大、元朝的倪云林,都曾徜徉光福山水花木之间,留下了许多吟咏佳作。范成大的《梅谱》,可说是宋代光福梅花的写照。从明朝开始,随着苏州经济文化的繁荣,邓尉梅花渐成规模,而邓尉探梅,也成为东南名士的风雅之举。从明初的高启,到王宠、王鏊、袁宏道、申时行、王世贞、归庄,再到明末的吴梅村、钱谦益等,一时人物,鲜有未到邓尉探梅者。文徵明曾这样描写探梅见闻:“玉梅万枝,与松竹杂植。冬夏之交,花香树色,蔚然秀茂,而断崖残雪,上下辉映,波光渺弥,一目万顷,洞庭诸山,宛在几席,真人间绝境也。”梅花以山水而增色,山水因梅花而生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到了清朝,康熙和乾隆南巡时,前后共有九次都到光福探梅,写下了“邓尉知名久,看梅及早春,缤纷开万树,相对惬佳辰”的诗句。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来此赏梅,有感于花光如雪,香溢似海,赋诗《雨中元墓探梅》: “探梅冒雨兴还生,石迳铿然杖有声。 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 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 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

  并在吾家山上勒碑,使“香雪海”名播海内。“香雪”二字的寓意最早出自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梅》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真正道出了梅花“花消息,雪精神”的根本特征,一语中的,入木三分。尽管宋人卢梅坡也写过“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但那只是一种雪和梅的比较,用香雪来描写梅花无疑是王荆公的“专利”。一代词人朱彝尊对邓尉梅花之爱几近于狂:“安得太湖三万六千顷,化为一碧葡萄浆,供我大醉三万六千觞,醉死便葬梅花傍。”光福探梅极一时之盛,《清嘉录》记载了当年的盛况:“暖风入林,玄墓梅花吐蕊,迤逦至香雪海,红英绿萼,相间万重。郡人舣舟虎山桥畔,袱被遨游,夜以继日。”

  香雪海,泛指邓尉山与对面吾家山之间的山坳,北靠西崦湖,南至玄墓山,到太湖去的公路穿香雪海而过。从光福汽车站翻越山岭,远远的就看到白茫茫一带横贯天边,仿佛天际驻云不动,山顶积雪未化。一步步走近去,云更稠密,雪更璀璨,慢慢地迤逦而上,蜿蜒攀升,人就走进了垂云,踏进了积雪,左右前后围绕着皑皑的白,丰盈的白,晶莹的白。头顶上更是一卷卷,一叠叠“白云”盘旋舒展,浮光闪烁,耀眼生花。徜徉其中,来不及左顾右盼,就这么如腾云驾雾般地任意穿行,前面的“白雪”随着脚步伸展,拓宽,无尽无垠白茫茫的香雪扑面而来,身后的“白云”却紧叩着脚跟掩映拢合,仿佛进入了深邃渺邈的洞府,那情景,就像大海中的白浪悄悄掩卷,波涛寂寂翻滚。微风过处,暗香袭人,沁人心脾,尽情享受着“飞来香雾都成雪,寻入梅花不见人”的奇妙感受,不由从心底感叹:好一个花气氤氲纤尘不染的香雪海,胜似桃花源的“梅”花源!

  “香雪海”景区在在公路右侧,香雪海赏梅最佳处――古闻梅轩和梅花亭掩映在梅花丛中,就像飘浮在茫茫雪海之上的玉宇琼阁。梅花亭亭高二丈余,铜鹤结顶,造型别出心裁:亭呈五角形,石柱、石栏、屋宇均为梅花瓣,仿佛一朵巨大的梅花石雕。岩崖上刻有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所题“香雪海”三个字。清高宗弘历曾六次游览香雪海。山上有御碑一块,刻的是当年乾隆游山赏梅时所作的探梅诗。登上梅花亭极目眺望,方圆近十里的景区内种着几十万株梅树,满山遍野,绵谷跨岭,雪海荡漾,银波耀眼,蔚为壮观。近年来,该镇还在司徒庙后辟地50亩,遍植珍稀梅花品种,还在光福镇至太湖的公路旁还新辟一条1公里长、30米宽的梅林带,更使邓尉探梅增添了渐入佳境的乐趣。

上一篇:香雪海 踏春行 下一篇:美菱小冰箱报价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