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用电器 > 洗衣机 > 惊爆:“杭白菊”是麻城白菊贴的牌,湖北人几时才能赚大钱

惊爆:“杭白菊”是麻城白菊贴的牌,湖北人几时才能赚大钱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5 18:08   浏览 N 次  


原文出自:东湖社区




湖北日报讯 图为:①收购
图为:②晾晒
图为:③加工
图为:④包装

编者按

上海一杯菊花茶,一杯开水三朵花,价值300元,令生产菊花茶的麻城市福田河人惊诧不已。他们自己加工出来的菊花茶每50克至少有300朵菊花,加工和包装加起来最贵也不过100来元。
上海泡的菊花茶贴的是“杭白菊”商标,浙江桐乡特产,种植历史300余年。麻城菊花种植历史可追溯上千年,不过注册“福白菊”商标却是2005年的事。自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种植以来,福白菊一直被浙江人收购,给杭白菊贴牌,用于出口。
类似的贴牌故事早已不新鲜。眼下我们关注福白菊,是因为它有不重复旧故事的可能和新契机,而这份可能和契机要看这朵菊花怎么绽放?“市场必须开放。在开放过程中,本土企业和地方政府应该拥有敢为胸怀,努力使自己在市场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将本地优势资源尽早转化为自身经济财源,这是产业发展所需,也是政府职责所在。”有专家如是评说。
福白菊背后有2万多农户,农户的增收与福白菊的产业化紧密相连,福白菊的未来就是菊农的未来。他们未来命运如何,近期记者从麻城追至桐乡,又从桐乡返回福田河,找寻福白菊的未来,希望能从福白菊发展轨迹中,也找寻出我省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些许启示。

深度追问

鄂东香菊这般开

本地菊商资本不强,融资渠道不畅通,无力稳定本地市场,价格由浙江大资本控制,当地菊贩仅能充当浙商的批发环节,福田河数十年来是浙商喜欢的原材料供应地。
2010年12月27日上午,浙江省桐乡市石门镇工贸园区。
全国最大的菊花加工贸易商、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鉴清,给弟弟曹鉴鸣打电话,要求把当地福白菊的收购单价从每公斤36元提升至40元。
当天下午,原本清净的福田河小镇上又开始热闹起来。
菊商管义祥开始忙碌起来,上海大山合、广州王老吉等进货商不断催促他赶紧发货。
磨石村2组的张世银,把囤积在家的100公斤菊花饼,拉到菊商林久战的收购站卖掉了。
曹鉴清只一个电话,就将远隔千里的福田河激起阵阵涟漪。
林久战在福田河菊商中实力相对雄厚,建起了与浙商加工工艺同步的烘烤中心。
去年12月18日下午,林久战的收购站里人多口杂。五六个工人正搂起菊花饼往塑料袋中装。林久战站在磅秤后小心地敲动标尺,几个走村串户的小商贩不耐烦地拖着塑料袋等候过磅。
邻近傍晚,林久战开始嚷嚷手里没钱了。当天他收花4吨用掉20多万元。他说,“每天到这时候就没钱了,晚上再去筹。”
收购站后面空地上,站着一位默默喝菊花茶的人,他就是曹鉴鸣。
福田河镇镇长郑永生从信用社获悉,曹鉴鸣今年至少带了3000万元到麻城收购菊花。
该镇现有一家农业银行网点和一家信用社,这在麻城乡镇非常少见,全因福白菊留存下来。
今年天气好,菊花产量高,年产近3000吨,按均价48元每公斤计算,收购资金需要1.5亿元,而本地资金不到500万元,其他1亿多元全部来自浙江。
本地菊商抱怨融资难。今年福田河十几个老板一共贷款150万元,分到各人,杯水车薪。
今年新花上市每公斤64元,但不到一个月就跌破40元。本地菊商每家都收菊几十吨,一吨货损失2万多元,他们心急如焚,自身没有充足资本,融资渠道又不畅通,根本无力稳定本地市场。无奈之下,菊商只好把菊花卖给浙江人,及早兑现流动资金。
菊商说,因为下游厂商不会囤货,要求上游能随时供货,这就需要建立大型仓库。如此一来,收购,建仓,囤货,每一项都需要大量资金,本地老板没有金融机构支持,无法做大做强。
当地菊商无奈,产业链最底端的2万菊农,更只能“一靠天收,二靠商收”。
福田河镇桠枫树村8组农民余一兰,刚卖完两亩多田里的300多公斤菊花,刨去成本,赚了近万元。但天气不好、收成差的年份,收入就差远了。
每年4月菊花育种后,除草、病虫防治、抗旱,余一兰就没有停歇的时候。11月份开始采摘了,她又燃起土灶一锅锅地蒸干菊花,昼夜烟熏火燎地蒸了500多锅。一年下来,除了捣鼓菊花,做不了别的事。“如果福白菊的牌子做大了,能够自主经营市场,农民收入肯定要增加不少。”镇长郑永生说。

浙江追访福白菊

终端为王,浙江人掌握福白菊的销售渠道,这是他们的核心利益,也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可是当记者追访到浙江桐乡,希望在这终端渠道上找寻福白菊时,却无法看见它的身影。
福白菊全部用于出口,价格是收购价格的5至10倍。浙江人施以何种魔法使其身价陡增?它又换上什么样的“马甲”出口呢?
记者赶赴新和保健品有限公司,与曹鉴清面对面。
去浙江前,福田河镇干部提醒记者商家多不会接受采访。
果不其然,曹鉴清很低调,连企业概况都不愿说。谈到出口细节,只字不提。不过他对福白菊的品质倒是大加赞扬:品质上乘,加工方式环保,麻城菊农非常诚实,产品受国际高端市场欢迎。
新和公司4栋现代化厂房面积总计2.5万平方米,仓库存储能力达5000吨。厂房一楼全是仓库,一袋袋、一箱箱菊花堆至屋顶。哪些是福白菊?曹鉴清回以静默。
记者提出参观加工车间,被婉拒;又问福白菊怎么被包装出口?依旧讳莫如深。
在新和公司专卖店里,菊花茶价格每50克从10元到40元不等。专卖店旁边收购门店里,收购价是25元每斤,即2.5元每50克,加工后的价格竟是收购价的4至20倍!
不要光看到浙商出口赚钱,福白菊能被收走、然后出口,还是浙江人的功劳!福田河镇党委书记张心灵说,浙商到福田河采购菊花,极大地拉动了当地菊花种植和销售的发展,否则,香艳的菊花可能就是烂在农民田里的一堆草。

福白菊的追赶“宣言”

想发展且不甘心的福田河人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注册了商标,成立了协会,制定了地方标准,推行规范种植,走出家门学着吆喝,如今,上市企业九州通的“有形之手”开始介入,福白菊迎来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拐点:是甘于现状还是做大做强?
浙商资金仍源源不断注入福田河,当地政府也开始开启福白菊追赶杭白菊的“远征”。
要做大,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2003年,贴牌了20多年的福田河人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策划注册自己的商标。2005年福田河镇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申报。“当时非常艰难,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我们从各处化缘8000元才开始申报。”郑永生说,经过2006年武汉现场评审,直至2009年才正式批准下来。
从此,福田河的菊花有了自己的名字——“福白菊”。不久,福田河镇又获得“中国保健菊花之乡”称号。
在申报品牌的同时,福田河镇开始联系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联合制定了福白菊的湖北省地方标准,从种植区划、栽培方式、选育品种、商品等级和农药残留等多方面进行界定。
随后,镇政府倡导成立菊花协会,筹建6座烘烤中心,提升福白菊加工品质;建立一家福白菊博物馆;筹建2个示范种植基地。
2008年,麻城市也成立了菊花产业领导小组,市财政每年提供50万元发展资金,支持本土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地方政府还把福白菊拿到广州、上海等地参加博览会,学着大声吆喝。
菊商也在奋起响应。
管义祥成立一家菊花专业合作社,与3村109户农民共建3000亩基地;林久战投资150多万元建成烘烤中心,与浙江同行加工工艺保持同步;刘新华找到营销渠道出口40多吨福白菊,以图摆脱浙江人的垄断;福田河的市面上也能看到“崎山缘”、“金丹”等包装精美的福白菊茶礼品盒。
2010年12月21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一开完,麻城市委书记李开寿没有直接赶回麻城,而是马不停蹄奔赴汉阳九州通总部,与九州通董事长刘宝林商讨福白菊的开发。政府无形之手与市场有形之手进行了一次相握,麻城希望九州通将发展之手从市场伸出,谋略助推福白菊的开发。
2011年元月8日,九州通派人到福田河考察相关事宜。
福白菊的未来会开成什么样子?
福田河镇党委书记张心灵有一番话说得很中肯,眼下要学杭白菊,但追赶的心态要开放;未来的发展要使劲,政府、企业、菊农要合作,政府要发展产业,企业要争取利润,农民要增加收入,多赢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最佳结局。

专家访谈

产业升级有痛 菊花终会飘香

市场必须开放。在开放过程中,本土企业和地方政府应该拥有敢为胸怀,努力使自己在市场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将本地优势资源尽早转化为自身经济财源,这是产业发展所需,也是政府职责所在。
在湖北经济履历表中,在“贴牌”这一栏里,福白菊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贴牌的尴尬在于,优势资源应该转化为自身经济财源,结果没有实现转化,肥水总是源源不断流进外人田。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封锁资源。市场必须对外开放。我们不能简单认为任何资源都要由我们自己独立开发和利用。在整个产业链中,市场分工必然会有上游和下游之分,必然会有占据终端和提供原料的两端之隔。
我们需要反思和追问的是,在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时,本土企业和地方政府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努力使自己在市场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产业升级,从而赢得市场主动,获取更多利益。
那么,我们作为了吗?是否努力作为了呢?如果是,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尴尬呢?
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表示,这绝不仅仅是意识问题,还是缺乏取得突破的动力和机制。每一次产业升级、转型,都伴随着莫名的痛苦。
改革开放至今30年,没有哪家企业不想控制市场一企独大,没有哪里的政府不想全力开发资源创造财源。问题是,什么样的资源才能推动企业加入其中?什么的资源才能纳入政府开发的“法眼”呢?
邹进泰认为,这要根据资源现有开发基础和投资前景来确定。现在相关部门正在对全省优势农业资源进行摸底,想弄清楚湖北到底有哪些优势资源可供大力开发扶持,以供政府决策。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些非常机制,推动企业加入农业产业化建设,吸引政府扶持产业发展。
浙江桐乡杭白菊产值6亿元,相比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产值也不算高,但决定着4万农户的家庭收入。在没有更好的农业产业化项目落地之前,为保证农民增收,桐乡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扶持杭白菊产业发展,既有对企业的奖励,也有对农民的补贴,还建有风险基金。
福白菊呢?当地商贩一致认为,福白菊做不大的瓶颈在于资金不足,自身资金不够,又不能融资。不像桐乡有完善的担保机制,企业可获得银行足够的信贷支持。
邹进泰说,像福白菊这样的非主要农产品资源,其加工附加值可能非常高,如果已经形成规模化种植,地方政府应该有所投入和扶持。因为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十二五期间必须保证农民增收与GDP增速保持同步。要实现这个目标,农业产业化是个重要抓手,政府应该大有作为。
邹进泰表示,产业升级是痛苦的过程。福白菊作为麻城一种优势资源,如果本土企业无力做大,地方政府可引进外来企业。因为市场主体做大了,必然会带动产业发展,最终农民也会受益。所以,服务企业、做强品牌,是政府职责所在。

他乡之景

杭白菊香哪里来

杭白菊并不产自杭州,而是产自桐乡。浙江桐乡,号称白菊之乡,素有“西湖龙井,杭白贡菊”之美誉。古代桐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白菊多为徽州茶商转销。茶商因杭州驰名,防止他人涉足产地桐乡,对外谎称白菊产自杭州,“杭白菊”由此得名。
企业做品牌,政府做产业。这一点在桐乡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桐乡农特产品展销中心,杭白菊茶琳琅满目,有木盒、铁罐、纸袋、塑料袋等各种包装,还冠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原产地等标志。
大街小巷,“三百年留香”、“缘缘”、“春发”等杭白菊茶专卖店占据黄金地段,让人过目不忘。
桐乡4万菊农种菊6万亩,经营企业43家,基本垄断了全国白菊的加工贸易,销往世界各国。
当地市面上,包装精美的杭白菊茶售价每50克从10元到40元不等,多数在30元上下。而今年当地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50元左右,即每50克2.5元。两相对比,加工后的售价竟是收购价的4至20倍。
桐乡市农业经济局副局长陶稚彪介绍,为扶持杭白菊产业发展,桐乡市政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
为引导企业自建基地,桐乡市政府每千亩基地奖励2.5万元;
为鼓励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等认证,政府每项认证奖励1万至5万元;
为推动企业加大投入,给予投资总额5%的奖励;
为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凡企业产值达到1500万元以上,分别奖励3万至10万元;
每年按带动农户等指标对企业进行综合考量,给前10名奖励2万至20万元;
为防止农民不能抵押贷款而无法扩大生产,政府还成立农信担保基金,种植大户能获贷20万元。为避免农民因灾不能偿还贷款,桐乡财政每年还投入30万元风险金。
陶稚彪说,政府发展产业的根本,是要农民增收。当地农民每亩菊花收入从以前的3000元增加到7000多元。策划:姜平文/图:记者罗序文 陈会君 实习生李维玮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