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用电器 > 净水器 > 【引用】人究竟活到多少岁才算尽享天年?

【引用】人究竟活到多少岁才算尽享天年?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1 21:32   浏览 N 次  

——活到120岁的长寿圣经(摘录),您可以登录手机凤凰网读书频道http://b.3g.ifeng.com阅读此书

人究竟应该活到多少岁?自古以来这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中医学对此还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概念——天年。所谓“天年”,就是人的天赋寿命、自然寿命。 每个人都应该活到120岁。

在我国的文献记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人就是彭祖。据说他是颛顼的玄孙,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880岁。不过,对于这一记载,不少人提出了质疑。由于年代久远,关于彭祖活到880岁的真实性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但根据近代一些有确切记录的人类寿命的记载,也足以让我们震惊:

据有关记载,中国气功养生家李庆远,生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死于1935年,享年256岁;中国贵州的龚来发,1996年去世时147岁;伊朗老妇穆赫辛,1997年161岁才去世;英国的弗姆·卡恩活了209岁,经历了12个王朝……

如果说上面这些记载离我们还是有些远,那么我们的“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就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了。2008年,我和我的同事们经过160个日日夜夜,用地毯式和大撒网的方式对全国各地的百岁老人进行了全面普查,并由众多健康专家、医学家等从中评选出了长寿明星男女各十名。其中,生活在新疆喀什的萨迪克·萨伍提老人和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买合甫·孜汗分别以121岁、118岁位居男、女寿星排行榜榜首,而另外18位老人最小的都超过了110岁。这些老人虽然早已过了耄耋之年,但大部分人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掷地有声。

那么,人到底能活多少岁呢?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认为,人至少要活到100岁,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另外,《尚书》又提出“一曰寿,百二十岁也”,即活到120岁,才能叫做活到了应该活到的岁数。哲学家王充提出:“百岁之寿,盖人年之正数也。犹物至秋而死,物命之正期也。”晋代著名养生家嵇康认为,“上寿”可达百二十,“古今所同”。

由此可知,中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应该是100~120岁左右。另外,现代科学也通过各种缜密的推理,算出了人类的自然寿命,其结论与我国古代医学的见解非常相似。常见的推算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生长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当为100~175岁。

二是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测算法。哺乳动物寿命是其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人体细胞自胚胎开始分裂50次以上,分裂周期平均为2~4年,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

三是性成熟期测算法。哺乳动物的最高寿命相当于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在13~15岁左右性成熟,因此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10~150岁。

总之,无论用哪种方法推算,人的寿命都应该在百年之上,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均寿命仅为70岁左右,与自然寿命差了30~50年。那么,究竟是什么夺走了我们本应好好活在世上的这几十年时间呢?这个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人的寿命85%要靠后天保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遗传基因是长寿最主要的因素,但长寿科学研究专家发现,在形成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85%要靠后天努力。

中医理论也认为,元气是维持生命的根本动力,父母给孩子的先天元气虽然对寿命有所影响,但真正决定寿命的还在于后天对元气的维护。

“人的命,天注定”.在很多人眼里,一个人的寿命在降生那一刻就注定了,自己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最初,持这种观念的人只是一些普通的“天命论”者,并没有多少科学依据。后来,有些人引入了遗传学概念,认为遗传基因是长寿最主要的因素,于是有更多的人成了这种天命论的“俘虏”。

对于这样的理念,我一向持反对态度,我认为长寿并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后来,我的观点最终得到了相关长寿科学研究专家的证实,这些科学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终于发现决定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只占15%,另外85%则要靠后天的努力。

陈进超是长寿之乡广西巴马长寿研究所的所长,他从事长寿科学研究已经近30年了,据他所说,虽然长寿与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系,在大多数长寿家族都能找到前辈长寿代表,巴马的百岁家族很多,百岁父女、母子,百岁兄弟、姐妹不稀奇。然而,并不是因为有了长寿基因就能长寿,人类的后天修养才是至关重要的。

事实上,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基因决定长寿理论也是站不住脚的。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是指人体的元气,元气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元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而元气耗尽,人就会死亡。由此可见,人的生命是由元气来决定的,只要有元气在,人就可以活下去。那么,元气又是从哪来的呢?

中医认为,元气又称为原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但是父母给的这种先天元气只能维持7天的寿命,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也就是说,元气虽然是先天带来的父母之精气,却必须由后天的水谷之气、自然之气来补充。父母的身体都很好,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长寿,如果他总是倚仗先天的元气,尽情地透支,寿命也不会很长。反之,父母的身体不是很好,先天元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元气,也能长寿。

总而言之,父母遗传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后天能不能好好养护体内的元气,这才是决定一个人寿命长短的根本因素。

与疾病和平共处,带病照样可延年

疾病并不是长寿的绊脚石,只要与疾病和平共处,慢慢调养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身体里的正气就会把带来疾病的邪气打得落荒而逃。退一步讲,即使疾病一直存在,只要它没有肆意干涉你的生活,带病延年,你同样可以长寿。

一位朋友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他有一个舅舅,在50多岁时查出了癌症,当时医生已经下了定论,说他最多只剩下几个月的寿命。多数人知道这个消息都会痛不欲生,每天精神委靡,可这个舅舅却不这样。他心想:反正我就剩下这么几个月了,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现在该好好享受享受了,于是该吃吃,该喝喝,还到处游山玩水。结果,医生的预言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优哉游哉地活到了85岁。

这件事给了我极大的触动,它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疾病并不是长寿的绊脚石,并由此引发了我对“带病延年”这个概念的思考。“带病延年”是由清代医学家王孟英提出来的,出自《王孟英医案》。书中认为:患了慢性病(痼疾)很难治愈,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所以王孟英用“带病延年”救助患者。今天,这句话可以被我们推而广之,作为正确对待疾病的态度。

那么,让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为什么带病也可以长寿呢?

首先,带病者知道自己身体上的弱点,因此奉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经常学习养生知识,善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比如做健身锻炼,他们不会像健康者那样自恃强壮而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进行适当的锻炼。又如饮食调养,带病者因没有“本钱”放纵自己,常吃得谨慎、科学,不敢像强壮者那样敞开肚皮无所顾忌地胡吃海塞,因而不会导致体内垃圾堆积、脂肪过剩。带病延年者胜在时有远虑,对于身体,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长期坚持下来,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为“整取”的长寿了。

另外,带病者一般体质不好,这使他们领悟到了“巧者有余、拙者不足”的道理。因而善于以“巧”取胜。他们一般不争强好胜,不做力不从心的事。一遇冷热气候,“病身最觉风霜早”,他们能及时防范,因而活得从容、仔细、不急不躁,这样,能量代谢便相对缓慢,自然节约了“能源”,使有限的生命得以“细水长流”。

所以说,疾病来袭时不要害怕、哭泣,否则你首先就被自己打倒了。只要与疾病和平共处,慢慢调养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你身体里的正气就会把带来疾病的邪气打得落荒而逃。退一步讲,即使疾病一直存在,只要它没有肆意干涉你的生活,带病延年,你同样可以长寿。

73,84,是老年人的“坎”吗

“73、84,阎王不接自己去” 。这是我国民间的一种说法。现实生活中73岁、84岁辞世的老人的确也很多,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还是一种迷信,或者还是一种规律呢?

在此次走访过程中,我发现“73、84,阎王不接自己去”这种说法在老人当中流传得非常广泛,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人活到天年的两道坎,老年人只要过了这两道坎,活到100岁就不是什么问题了。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有周期性的规律:生命活动高潮和低潮。这个规律以平均7年或8年为一周期,在每一个周期中,生命活动高潮和低潮是交替进行的,一般周期的中间年龄为高潮,而周期的始末为低潮。高潮称为健康稳定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强,去世的人就少;低潮称为健康减弱年龄,人的免疫能力较弱,去世的人相对较多。7年的周期为7、14、21、28直至84岁;8年的周期为8、16、24、32至72岁,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各异,“健康减弱”状态持续长短也就不太相同,一般这种减弱状态平均持续一年左右或者更长些,而73和84这两个年龄都超过了古稀之年,人体的免疫能力减弱了,再加上处于生命周期的低潮期,去世的人相对就会多一些。

我认为,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多的科学依据。事实上,“73、84,阎王不接自己去”这种说法的出现与我国古代孔子和孟子死亡的年龄有关。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分别为虚岁73和84。因为人们对孔子和孟子十分崇敬,称他们为圣人,而圣人都在这两个年龄死去,平民百姓就更不容易迈过这个“坎”了。在孔孟那个时代,73和84已经是相当高的年龄了,随时都可能去世,因而他们的死是偶然性的,与生命周期的高低潮毫无关系。

老年人的这种担忧,其实主要是由于惧怕死亡。尤其是上了年纪,更是谈死色变,一旦周围有人在这两个年龄去世,就更加印证了俗语的 “真实性”,加剧了人们的恐惧。要知道,一个人在进入老年期后,各项功能都开始衰老,患多种疾病的几率会逐渐增加,大部分人会患上心脏病、糖尿病、脑血管病、肿瘤、营养不良、焦虑、抑郁等疾病。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又担心到了73和84岁时自己挺不过去,就会更加心烦焦虑,进而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北京电视台做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在他们开启的30万份死亡人口档案中,73岁和84岁死亡的人数并不突出,近两年这两个年龄死亡的人数还在减少。这也进一步说明73、84岁并不是老人的死亡魔咒。

因此,对于老年朋友来说,健康最大的“坎”就是自己。不管年龄多大,老人只要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情绪,广交朋友,懂得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积极乐观等养生之道,什么“坎”都能迈得过去。

如皋老人的长寿秘诀

2008年,我们把首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的揭榜仪式安排在了江苏省如皋市,其中的原因是众人皆知的。

在如皋的145万人口中,百岁以上的老人有200余人,90~99岁的老人有4000多人,80~89岁的老人已经超过40000,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长寿之乡标准。

江苏如皋这个地方我非常熟悉,早在“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活动筹备之前,我就已经到这里走访过多次,向这里的寿星们学习益寿延年的经验。这些经验尤其对城市人的长寿很有帮助,因为如皋与其他长寿之乡不太一样,它并没有远离城市文明,隐藏在崇山峻岭之中,而是地处长江三角洲城市圈内,与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比邻而居,接近苏杭等旅游胜地,自然环境非常一般。这里的人之所以长寿,主要还是由于他们的生活习惯。

在饮食方面,如皋老人每餐都吃得很清淡,早晚都喝大米粥或者玉米糁粥,外加包子等主食;中午就是米饭加三菜一汤,青菜、萝卜、豆腐是主打,如皋人都相信“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谚语;他们每顿饭只吃八分饱,喜欢吃应季的新鲜蔬菜,不吃反季的大棚菜,而且从不挑食。

如皋人的饮食传统可以归纳为“两粥一饭”,这种饮食观念中最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是早晚的这两顿粥。食粥养生在我国有久远的历史,粥在古代称“糜”,厚粥称“檀”,薄粥称“酏”,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说的就是食粥可以养生长寿。

另外,《医学入门》也有关于食粥养生的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从中医角度来看,老年人身体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肾精不足的问题,经常喝粥,还有补肾益精、益寿延年的功效。而酉时(下午5点到7点)又是肾经当令的时间,此时如果喝粥,补肾效果会更好。如皋的很多老人一直坚持早晚喝粥,这个习惯帮他们摆脱了胃痛、失眠和便秘等的困扰。

在起居方面,如皋老人一直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习惯,中午还会小憩一会儿,总之要保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早晨醒来,先搓脸搓耳朵,等神志都清醒了再起床;洗漱后会用手指梳头,按摩头皮,晚上临睡前要用热水泡脚。他们还会在天气好的时候去散步、晒太阳、甩手、踮脚,或者和孙辈一起放风筝;不出去的时候,他们就会在家里静坐半小时,或者读书看报写字,过着悠闲的生活。

总之,这些事情看起来都稀松平常,只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即使以前身体有什么病症,也能慢慢调养过来。如皋很多百岁老人就是靠着这样简单的生活方式养好了很多疾病,而且一直快乐健康地生活着。因此,大家不要把养生当成一件非常深奥复杂的事情,只要能够像如皋的老人这样清淡饮食,早晚喝粥,中午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适当娱乐,长寿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平常了。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