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世界的终极智慧—读王阳明著作有感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7 02:23 浏览 N 次拯救世界的终极智慧―读王阳明著作有感
我原先只知道王阳明是个很厉害的人,并没有阅读过他的文字。最近我在闲暇之余,每天读一段王阳明的文字,不觉间就被他字语行间蕴藏的超凡智慧所震撼,心中崇拜不已。可是他的思想却埋没于现代社会的信息海洋中少有人知,其价值与其在当今社会的影响严重不符。我决定献丑一下,写点我的感想,希望更多的人能因此开始关注阳明先生及他的思想。由于中国大陆的历史课本的偏见,很多人对王阳明不甚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阳明先生。
王守仁(1472-1529), 字伯安,别号阳明 ,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既是伟大哲学家又是伟大军事家的人,是个全能智慧像神一般的伟人。而且据传说,王阳明有一次夜里在军营中练气,突然之间一阵长啸,啸声震天,全军都能听到。金庸先生在小说里说,这是练气功到了极高程度再突破的一个现象。由此可见,王阳明还是一位武林高手。
在谈他的思想之前,我先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经历。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状元,自幼聪慧,志向不凡。二十七岁考中进士,三十五岁时因为得罪宦官刘谨被贬谪贵州龙场,经过九死一生的考验后,王阳明在这里悟道,开创了他的学说。后来朝廷为他平反,右迁他到江西剿匪。他历经四大战役,以少胜多,平息了作乱几十年的匪患。后来朝廷因他有功,升他到福建做官。可是王阳明在路上听说宁王朱宸濠(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的那个宁王)造反,就又跑回江西,凭借他的个人威望,组织了一帮农民和民兵,巧妙施计,打败了宁王的十万精兵,生擒宁王。整个平叛战役仅仅用了三十多天就结束了,可是朝廷里的小人反而以此为口实来诬陷王阳明,说他早有造反的准备。后来幸好有人良心未泯,帮王阳明说了几句公道话,他才幸免于难。后来他又调往别处就任,政绩卓著,到了他五十七岁那年,阳明先生病卒于南安。纵观王阳明的政治生涯,他每到一任总能把政务处理的很好,他行军打仗不仅百战百胜还往往以弱胜强,尤其是平宁王一役,可以说是取得了近乎于奇迹的胜利。明史上评价他:“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终明之世, 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也。”
上面我说了这么多他的经历,是为了凸显他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无论是西方的卢梭,康德,黑格尔等人,还是中国的朱熹,二程,陆九渊等人;他们的哲学思想大都来自他们在书斋里的静想。而王阳明不同,他的哲学思想来自于他在他传奇般跌宕起伏地一生中的不断体验。王学的萌芽是有生命的,有活力的,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跳脱;是从多方面的兴趣、很复杂的经验中流变而来的。
讲到阳明先生的学说,最先就会想到“良知”。<<传习录>>上说: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既是天理。……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阳明先生的“良知”二字,解决了人类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争论的千古难题。“天理”是真正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推其本源,只在人心的自然明觉处。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就是“良知”。真诚恻怛的良知就是天理。换句话说就是只要顺着良知,真诚恻怛的行为就是符合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孝、弟、忠等符合道德的行为总只是人心向外的自然流露。人们欣赏这些行为,所以人们为这些事造了很多名词和概念,说这些事是善的,其实这些只是人心的自然流露。西方有好多所谓道德观冲突难题,几百年来争论不休。阳明先生要是知道西方人的这些争论,一定会付之一笑。西方人认死理,把各种的道德观念框范死,自然难免有道德冲突。他们不明白语言描述的道德框范是无法完全准确定位道德的,阳明先生讲的“良知”才到出了道德的真髓。每个人只要能真诚恻怛地顺着自己的良知做事,就是符合真正的道德的,不用管那些所谓道德的条条框框。纵观世界上其他各种宗教和哲学对道德的解释,比起阳明先生的“良知”来,无不显得狭隘或者粗糙。所以我认为阳明先生的“良知”可以算的上是解决人类道德冲突问题的终极解答。
阳明先生讲了“良知”,自然要讲怎样顺应良知,便是他的“致良知”之说。阳明先生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原来“致良知”只是要此心不被私欲私意所障碍,便只是要此心纯是“天理”。阳明先生一语道破了人行为不道德的真正原因是人的私欲,社会上之所以有那么多的潜规则,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当人们的私欲蒙蔽了良知,人心便不不纯是“天理”,于是人们便会制造各种潜规则或从事不道德行为。对此的解决办法就是“致良知”,尽可能地把私欲从心中剥离,让心纯是天理,这样人们的行为自然就被规范了。这就和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一脉相承。“存天理,灭人欲”经常被现在的人误解为禁欲主义,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让人的喜怒哀乐和欲望恰当好处,便是所谓“中和”的地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度,要抑制自己过度过多的私欲,并不是禁欲主义。
阳明先生还有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知行合一”,阳明先生常说:“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既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就是说,只有在能正确实践的时候才能说的上是真正懂得,同样只有真正懂得的时候才能正确实践;理解和实践本不能分离。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重点在道德修养上,但从广义上来讲,知行合一可以指导社会的一切事务。阳明先生的学说之所以真切笃实,不像西方某些哲学家们的学说那样空洞,这和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他常年知行合一的实践是有很大关系的。毛主席当年曾经仔细研读过王阳明的著作,他的好多话比如“理论需要结合实践”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其实就是化用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咱们中华民族的先哲们给我们留下了数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现在有好多人狂妄自大,自称“思想家”或自诩“有思想”;其实他们自以为出众的思想往往就是化用先哲的思想或者是碰巧和先哲想到一块去了,根本算不上新奇。
阳明先生的一个学生对知行合一产生了疑问,他说天下人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可是好多人却不这样做,这说明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阳明先生回答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原来知行在本体上本是合一的,知行之所以不合一,是有私欲隔开了。要想恢复那不曾为私欲隔断的本体,就是要用“致良知”的功夫。
在谈到具体修炼心性致良知的时候,阳明先生爱讲“诚意”和“立志”。
阳明先生说:“‘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又说:“仆近时与朋友论学,唯说‘立诚’二字。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垆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修炼心性的时候要对自己诚实,要有诚意,诚意之极,知行自见合一。荀子云:“养心莫善于诚。”人如果没有诚意,总是自己欺骗自己是不能修炼心性的。
谈到立志,阳明先生说:“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修炼心性是件痛苦的事,没有坚定的志向去推动,是很难有长进的。
其实不光是“致良知”,我们要想完成任何有挑战的任务,就缺不了“诚意”和“立志”。
在很多人眼里,圣人是一个高不可攀的概念,阳明先生的圣学告诉我们,圣人可以“学而至”,“人人皆可为圣人”。他的学生对此有些疑问了,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对此有过经典解答:
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相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放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小不同,犹金之分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有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虽分两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着,在足色而不再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公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人见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量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比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乎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这几段话阐发了人类最高可能的平等性,以及人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对于知识才能和个体差异,阳明先生并没有为讲他的良知学说而抹杀,只是要人各就自己的分量尽力,不做分外希慕,不怀功利攀比之心。孔孟的尽性知命的情怀在他这里得到了圆通,真可谓是千古大议论!阳明先生指点出了人们真正因该追求的是学做圣人,无论是谁,只要真心实意这么追求了,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以致“人人自有,个个圆成。”
凡是大哲学家,总是要关心整个人类社会的,阳明先生也不例外。他理想社会中,不论任何职业,人们因该各安其职,互相配合,相互没有歧视和攀比之心。就像人的眼睛来看,耳朵来听,手用来拿东西,脚用来走路,一起来为整个身体服务。眼睛不因为听不见声音而感到低耳朵一等,反而经常去帮助耳朵确认听到的东西;脚不因为不能拿东西而感到低手一等,反而经常向前走以便帮助手能拿到东西。人之于社会中就因该像人的各个器官之于整个人体一样协调合作,这样的社会才是理想中的社会。阳明先生认为这些只要通过有效的教化和强有力的法制约束就可以慢慢实现。阳明先生绝不是空想哲学家,他这么说同时也这么实践。他在江西掌权的时候就根据他的社会理想,全面进行了社会改革。 大力纠正了当地如奢侈浪费,攀比歧视等不良民风;大力兴建社学,对人们进行系统的传统道德教育;尽改当地的鬼神祠堂为社学校舍,从而移风易俗。这样通过社会改革,阳明先生就彻底解决了以前别人无法解决的匪患。
任何一个社会,其社会风气和文化教育都是最重要的。孔子就曾被问到,对于一个小国什么最重要。孔子答:“兵,粮,信。”又问,三者要去掉一个该去掉什么。孔子答:“去兵。”又问,再去一个该去掉什么。孔子答:“去粮,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如果社会风气好,文化教育做得好;那么即便暂时是弱小的,不久必会强大。反之,一个国家,如果社会风气败坏,文化教育工作不力,就算目前国家实力很强,日久必会衰败。在这一点上,毛主席是很清楚的,这也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只不过他的运动方向错了,又被底下的牛鬼蛇神趁机用来作乱,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灾难。我最近时常幻想,要是当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是阳明先生就好了。在他的圣学的教化下,现在的社会必然更加公平,风气必然更加良好,人民素质必然更加优秀,国家实力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自然会更加强大。中华民族才真正能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所敬仰。
王阳明的心学指出了“人心”是决定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根本。好多理解能力差一些的人就因此给他扣上了“极端唯心主义”的帽子,这也是为什么历年的中学历史教课书上不是忽略了他,就是给他负面的评价。因此在好多年轻人的心目中,王阳明是个思想很偏激的人。其实阳明先生的思想并不偏激,偏激的是评价他的人。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建国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马克思思想给大多数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是由物质决定的”等话。其实这些话表述的很偏狭,给了其他人很多歪曲利用的机会。比如说,那些暴发户就会说了,即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精神由物质决定;那么我这么有钱,有这么好的物质条件,素质就一定会高,精神境界就一定会高尚。然而现实社会中,那些暴发户却往往素质低下、精神低俗。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决定上层建筑和精神的在根本上是“人心”而不是物质。马克思所强调的物质基础,其实是人们在“人心”的指导下奋斗出来的。像比尔盖茨那样一步一步奋斗出来的富翁的物质基础和那些暴发户的物质基础是一样的,但创造物质基础的“人心”却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那些一步一步奋斗出来的富翁往往素质很高,那些暴发户往往素质低下。马克思找错了决定人类社会的根本,因为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所指挥的,所以人类社会也必然是由人类的思想所决定的,也就是由“人心”所决定的。只要明白这点,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去找准“人心”做事,就不会被那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干扰迷惑。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创立了儒家学说,历经各代哲人的锤炼补充,最终在王阳明的手中达到了圆通。我认为王阳明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经过他的完善,才真正可以很好的指导人们的行为,并有可能因此逐渐建立起理想的社会。孔子是儒家创始人,虽然伟大,但难免有所不足。就比如说,孔子虽然主张出世,但太过理想主义,而且主张在社会好的时候就出来当官,社会不好的时候就躲起来……。而在阳明先生这里,不论社会好不好,都能出来当官而且能当好,同时也不误自己的人格修炼,做圣人。到了阳明先生这里,儒家学说终于变成了完全实际可行的人生哲学。
阳明先生常常用明镜来比喻“良知”,那么用“良知”所指导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呢?大家想想,当你是一面镜子的时候,别人看你会看到什么?没错,他们看到他们自己。也就是说在“良知”指导下的行为,别人总会比较容易认同;而且在不同的人群中“良知”所指导下的行为会相应的不同,像“入乡随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等行为就是服从了“良知”指导。阳明先生就是主张人因该学会融入不同的群体,不因该表现地格格不入,而且因该针对不同的人群相应地去行动。因为一个人只有这样,他才能有效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去改变社会,去兼济天下。
阳明先生用明镜来比喻良知还有第二层用意,大家都知道,一个光洁明亮的镜子是不会因为它照映了肮脏的事物而变脏的;不管明镜照映了什么东西,明镜依旧是明镜,光洁明亮。而“致良知”修炼心性的功夫,就是时常“擦洗”心中的明镜,让它永远保持光洁明亮。阳明先生认为,只要有“致良知”的功夫,人就不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虽然融入人群但却不会被人群改变自己内心的“良知”。这样就不用为了保持内心高洁去做隐士,逃避社会。只要有“致良知”的功夫,不论你在哪里,不论社会多么的黑暗腐败,你同样可以保持内心高洁。
阳明先生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做“愤青”是无用的,只能自己遭罪。当年他在龙场悟道之前曾在京当官,当时太监刘谨专权,大肆迫害朝中异己;阳明先生气愤不已,于是就忍不住“愤青”了一把,上书皇帝批评刘谨。这封奏书当然被刘谨看到了,阳明先生因此被罚廷杖,要不是阳明先生身体强壮,早就被打死了。死里逃生的阳明先生被发配贵州龙场,途中还遭到了刘谨手下的追杀,阳明先生又一次大难不死。在遭受到了常人忍受不了的苦难后,在贵州龙场这个十分恶劣的居住环境下,阳明先生终于悟道,并完成了他的良知学说。在他悟道以后,仕途就便得顺利了,不断地升官;在平宁王之乱的时候虽然遭到诬陷,但最后成功化险为夷;后来他几次想辞官以便专心讲学,朝廷却经常不许他辞官,反而给他更大的官做。在他五十七岁病故的时候,他已经名满天下,门生遍地,并得到朝廷封的伯爵。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先生实践着他的“良知”学说,并最终得到了举世无双的成就。这足以说明他的“良知”学说的价值。
只可惜阳明先生的学生并没有将他的“良知”学说发扬光大,不少人反而误入歧途,这就导致阳明学的衰落。好多儒生不知阳明先生的教诲,按着孔孟的有些不切实际和迂腐作派做事,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生命;好多人因为看到书本上的孔孟之道和现实社会的巨大隔阂,就对儒家学说不以为然,一心一意去琢磨社会的那些潜规则去了,于是他们的内心就渐渐地被污染了;这样社会就陷入了恶性循环,世风日下。阳明先生的学说充满着灵性又丝毫不死板,可以和任何社会“无缝对接”,而且同时还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如果社会上有越来越多人信奉阳明先生的学说,不仅有助于他们成功,更有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在全球化的今天,宗教早已失去其统治力,资本主义不断地制造欲望,想让人们成为物欲的奴隶,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信仰,被物欲所支配。人们越来越不明白生活的意义,人们越来越需要新信仰。美国编造出来一个普世价值向全世界传教,可是美国的普世价值包含了太多美国的利益在里面,远不是真正的普世价值。我认为只有阳明心学配得上普世价值这一称号,只有阳明先生的学说才能带领全世界的人们从资本主义制造的欲望的泥潭中走出来,只有阳明先生的学说才是拯救世界的终极智慧。
(谨以此文表达本人对阳明先生的崇敬之情,希望通过此文让更多人了解阳明先生和他的思想。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所纰漏,欢迎批评赐教。多谢分享。)
- 05-16· 拉勾上吊的爱情(7)
- 05-10· 营销:成败于管理
- 05-10· 海乐中国心投诉
- 05-10· 不知道是不是会受影响
- 05-05· 俄罗斯“加加林”号载人
- 05-05· 王存臻无限主席首创宇宙
- 05-05· 在宇宙中有一个宝
- 05-05· 弹簧夹头标准数控车床弹
- 05-05· 永乐大典 宇宙鸿宝 (七律
- 05-05· 印心是宇宙至寶
- 05-04· 一轮红日升在眼前(格格作
- 05-04· 河北石家庄红日皮具
- 05-02· 康寿宝鉴-第一章
- 05-02· 掌握下单技巧,享受更多
- 04-29· 自购单
- 04-29· 3G每日赛事分析汇总
- 04-29· 足球五大联赛德比
- 04-29· 意大利甲级联赛 | 第32轮
- 04-29· 【星赛季10号】足彩第11
- 04-29· 胜负彩11037期澳盘分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