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用电器 > 热水器 > [转载]一生伏首拜阳明

[转载]一生伏首拜阳明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7 02:23   浏览 N 次  

  

  王守仁(王阳明)是一位屡次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彪炳史册;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正如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但他的一生,又坎坷波折,历经贬谪、受诬、辞官、病老等人生中的不幸。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四句说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

  无善无恶心之体----自性本来空寂,不粘一法,不着善恶,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者,色、受、想、行、识。善恶属行蕴。

  有善有恶意之动――因无明妄动,而有人我之分。即有人我,便有善恶意识心的生起,此时与心之体(自性)已不相应,开始远离了自性。

  知善知恶是良知――心的特征是觉,明明了了的觉,于人我之善恶意识及行为,自然洞察清澈。

  为善去恶是格物――恶行会导致烦恼苦难的轮回苦果报,善行可走向解脱之大道。当纯善无恶时,又会回归清净之自性。(注:此中的善行,不是带着利已的念头。若带丝毫利已之心,则不是纯善)

  在江西南安的一条普通的船上,一个五十七岁的老人气息奄奄。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您还有什么遗言吗?老人歙动着干涩的嘴唇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言毕,一代心学大师,永远关闭了他智慧的双眼。

  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做为阳明心学的开山鼻祖,他的功业和思想波及东瀛,震铄海外。有人把他比作儒学的六祖惠能,甚当。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在他的裤腰带上紧紧地栓着一方印章,上书七字:一生低首拜阳明。日本人,总能找到最好的东西去学习和继承。

  民国的先总统介石蒋公,到台湾后,把草山改成阳明山。

  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始终有一条暗脉在流动,这是一条文化的河流,它的主题思想就是:文武双全。这条河流的显隐,直接决定了炎黄子孙的国运的兴衰。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为君者文武双全,则国强,如刘帮,如汉武帝,如李世民,如康熙。如为臣者文武双全,则业盛。如姜子牙,如管仲,孔丘,孙子,李靖,孟德,孔明,辛稼轩,曾国藩。其中,管仲,孔丘,李靖,稼轩,都是当时的功夫大高手,武艺出众.但是在明朝,能当得起文武双全这个称号的,也只有王阳明了。

  《明史》说,整个明代,文臣用兵,没有谁能和他比肩。而他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历史上的王阳明毁誉参半。同时代的人指责他事不师古,言不称师,专心以立异为高。w我以为,这种指责,是对王阳明最好的赞誉。当心灵得到解脱,智慧的花朵会以腐朽的僵化的思维意想不到的方式绽放。

  指责归指责,但同时,却不能不承认他,事功卓著,虑事深远,办事干练。

  王阳明的成功,具有很浓的传奇色彩。据说一切源自于他的一次痛苦的经历,美其名曰:“龙场悟道”

  在正德元年(1506),明武宗即位时刚刚十六岁,他生性好动,不愿意呆在宫廷里听那些博导们喋喋不休的废话。却喜欢和御马监勇士较量抢棒,斗狠角力。于是外廷的官员们和武宗宠信的以刘谨为首的“八虎”(太监集团势力),发生了斗争。斗争的结果太监大胜。文官集团惨败。

  王阳明此时是兵部主事,有点多管闲事吧,就发了一道贴子,批评皇帝不该因言事而揪辫子,打棍子。但是王的批评却招来了确确实实的棍子:屁股上很结实地挨了四十大杖。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当时王阳明的处境极其险恶,贵州的龙场驿是一个人迹不到的荒蛮之地。而他在带伤上任的途中还遭到了刘谨派来的刺客的追杀。王阳明有急智,他脱下了他的一只绣花鞋,啊不对,一只脚指头已经出头的破草鞋,弃置江边,伪造了一个自绝于人民的自杀现场。然后安全的脱身而去。

  逆境中最能观见人的品性。是不是大根器人,在平时很难判断。只有非常之情势,才能断见非常之魂灵。所谓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

  和王同处逆境的官员们,有的伤重而死,有的贬后复官。但是没有发现他们有任何的思想触动和创建。只有王阳明,把挨杖贬官抛在脑后。去专心思考,“悟道”了 。

  关于王阳明如何悟道,江右王门之著名人物总结如下:

  。。。。。。极其摒斥流离于万里绝域。。。。。朝夕惴惴。。。情迫于中,忘之有不能;势限于外,去之有不可。辗转烦?以需动忍之益。盖吾之一身已非吾有,而又何有于吾身之外?至是而后,如大梦之醒,强者柔,浮者实,凡平日之所挟以子快者,不惟不可以常恃,而实足以增吾之机械,盗吾之聪明。。。。。。。

  王阳明终于彻底的洞见了真理的光芒。而后踏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此次悟道,王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所有的假知识分子特有的顽固的残留的理想主义的幻想和本身对社会以及世界的不实思维,以及读书人与生俱来的懦弱。从而完成了自己人格的升华。

  王的悟道似乎和禅宗的思维修完全没有两样。当王身心完全处于绝望的关头时,心灵产生了别样的智慧和思维。这是没有社会污染的合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吧。

  禅宗中也有类似的功法。把修炼者的正常思维打乱,或者从四处包围住,不给出路。常称之为“断念”,或曰:堵死,围起来打!以促使修者自己悟道。

  王阳明可说是因祸得福了。

  王的悟道后的境界,我们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或可窥视一二。下面是王大师做的一首朦胧诗,诗的题目是北斗妄拟:

  观花

  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的此诗是中国朦胧诗的鼻祖。

  到了近代,有徐志摩诗人的:

  我悄悄的走

  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到了当代,就是北岛,顾城。顾的黑眼睛是妇孺皆知吧:

  黑夜给了我黑的眼睛

  但我要用他来寻找光明

  如果我们略去三人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单看诗。也许我们认为这三人都是悟了的。

  可是其实不然!

  写了朦胧诗的徐大诗人失恋了。

  写了朦胧诗的顾大诗人杀人了。

  只有王阳明,勇敢投身于现实的横流中去,浪遏飞舟!

  天才是从来不回缺乏机遇的。没有机遇也没办法来证明你是否天才。王阳明是天才,所以,机会就来了。

  刘谨到台后,王的官运顿时起色。到了正德十四年(1519)。王已是巡抚南赣汀漳右副都御使。同年六月,受命到福建去勘察兵变。在丰城,得知宁王在南昌叛乱。于是立即返回吉安。和知府伍文定发兵征讨。

  中国的历史是家天下。家天下最容易出现的是所谓的藩王只乱。就是家里人,不服气在位的,要抢着做老大了!

  唐朝兄弟相残,开了坏头。不过后来经常是藩将做乱。

  到了明朝,由于燕王夺嫡成功。(就是编永乐大典的那位)。所以,明朝的藩王抢做老大,也就似乎成了风气。

  这样一来,好多知识分子官员,一般都是墙头草,观望派。生怕站错了队,招来杀身之祸。

  只有王阳明,挺身而出,以大无畏身,明言传报,江西宁王反。

  所以当时的刑部尚书郑晓认为,王此举是“不顾九族祸”,比起那些命下色变的将领,其气势与义无反顾,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不仅如此,王还公开宣称,钦奉密旨,会兵征讨。简直是不留后路了。

  和大臣的猥琐相反。武宗到是表现异常。不但没有感觉吃惊。反而觉得自己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自封为威武大将军,要去尝尝战场的滋味。但是还没到半路,王阳明的捷报就到了。这让武宗大位扫兴。他还想在蹯阳湖与宁王大战一场。于是,安边伯许泰,军务太监张忠,为了拍马,哄皇帝小耳高兴,让王守仁把宁王放了,让武宗再抓一次。过过杀敌掠将的瘾。

  然而悟道后的王阳明,其独立特行的气度非一般人所料。

  他立即当机立断。把宁王押往玉山。一边劝说很有权势的太监张永,请他去劝皇帝小儿不要南下江西。一面重写告捷文书,说是遵照“威武大将军”早已定下的白皮书,才一举讨平叛乱。

  王如此做,主要是不让武宗南下江西,避免当地的老百姓受蹂躏。

  对于王阳明的军事天才,有当代明星学者上海的余秋雨先生,评价如下:

  我有兴读到过他在短兵相接的前线写给父亲的一封信,这封信,把连续的恶战写得轻松自如,把复杂的军事谋略和政治智谋说得如同游戏,把自己在瘴疠地区终于得病的大事更是毫不在意一笔带过,满纸都是大将风度。

  透过明星的笔,我们对阳明的风度可以聊知几分吧。

  世宗即位后,王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建新伯。

  由于派系和官场斗争,王没有进入政治局常委。不在最高决策圈。却被排挤到两广去平苗乱。历经繁难,事平,却被政敌指责为“征抚”交失。就是说,和战两手都不硬,三个表戴的不好啊。

  王此时重病长缠身,上表请辞。而且不等批准,自行离职。行至江西南安,病逝。

  一代大师,魂归道山!

  《明儒学案》卷十透露王的学问经历如下:

  始泛滥于词章。继遍读考葶之书,循序格物。。。。。。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荑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至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瑕外求。

  阳明此后,具仁心,勇心,智慧心,隐逸心。一心化万,万心归一。

  此与释迦牟尼的七处征心,异曲同工。

  后世对王的评论有:

  王世贞:雄爽横放,不凿不稻,能发所独见。

  黄宗羲:豪迈不羁。

  有独立特行的老师,也就有独立特行的学生。王后来收一徒,叫王艮,后开泰洲学派。此人先见阳明,座上座。和王辩难良久,开始服气,于是拜阳明为师。

  不料此人回家后,觉得不太服气了。后悔了。

  于是第二天又跑来。直接告诉阳明,要从新来过。于是王一笑,又把此人请去上座,从新辩难。始大服,又重新拜师。

  古人认真如此。

  王对其门人说:吾向擒宁王,一无所动,今为斯人动矣!

  哲人风范,高山仰止!

  王阳明,守仁同志,在400年的历史中,你,堪称第一!!!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