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家用电器 > 热水器 > [天舒龙熙文章]对“虽远必诛”的梳理与批判思索

[天舒龙熙文章]对“虽远必诛”的梳理与批判思索

luyued 发布于 2011-04-20 04:35   浏览 N 次  

原文见http://www.cqumzh.cn/topic_show.php?tid=388760,欢迎讨论,转载请务必注明。

【引子】:

在这两年,《狼图腾》这本书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所暗示的游牧民族与华夏农耕民族之间的渊源瓜葛以及所提供的文化注解,引起了各方面支持或者反对的声音。
另外,最近几天曾看到有人喜欢用这样一个古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到底这句话是讲的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重视和千古流传,也引发了我种种的思索,也由此让萌发了写下这个话题进行探讨的冲动。

【正文】:

可以这样说,华夏文明的几千年悠长的封建王朝历史,始终伴随着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地摩擦,战争,割据,对持,妥协或者互惠互市的纠缠纷争。

对于历史经验来讲,通常双方会有三种比较明显的解决途径或结果:

1、 游牧民族部落的逐渐统一强盛,建立了自己的强大王朝,并开始侵犯,侵略,最后统治华夏民族。
2、 互相妥协,以和亲,纳贡,赏赐,安抚,开通边境互市等等手段降低一定的敌对程度,但是伴随着游牧民族对待边境的抢掠,或者发生偶尔的小规模战斗或者战役。
3、 华夏民族建立的强盛王朝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北方持续不断的侵扰,使用倾国之物力、财力、人力,动用最精锐强大的部队,直追漠北至苦寒之地,采用残忍的法西斯手段,试图一举消灭强大的游牧民族部落,使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再也无法聚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意志集合体。

长期的敌对状态,这是与华夏民族所建立的“中国”的地理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
在地理上,华夏民族统一以后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扩展疆土,向东向南以至海洋无法继续征伐,向西以至天山,昆仑,珠峰此类难以逾越的高原山陵,向北只是大片草原,且气候原因无法耕种和大密度的人口聚集。如此以至封建统治者征服欲望的极致,四顾天下而无再有利可图之疆域,故做起“天朝上国”的美梦,自称“中国”、“天子”。所要求的,只不过是安于守业,天下之大,物产之丰已经符合绝大多数封建君王的要求了。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之下,土之滨,也莫过于东海与西山了。因此所烦忧的,则就是那些永远也打不掉,除不尽,解决不了的北方勇悍而漂泊的游牧民族们。

对于游牧民族,由于游牧生活的特质,在弱化的时候时常不会被注意,但是一旦各部落统一,形成了强大统一的政权和意志,他们便会试图解决其游牧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盐、茶、糖、布……),居无定所,看天吃饭(食物无法囤积)等等,也在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上需要进行极度的扩张,而当时漠北以北,就是西伯利亚北寒带,以东则是长白山一脉原始森林,以北自然条件也不好,而最合适也是最让游牧民族(突厥,匈奴……金,辽,元,女真……)垂涎的就是美丽丰饶,物产丰富,气候适宜的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简单说,就是中国平原的版图。侵边,抢掠,攻城,对战,转战,战役,战争……就是这样一步步地升级的。

正如汉朝光武帝时,一份劝战的奏章所述的话,正好可以用来描述几千年“中国”那忧愁而烦恼的心情:“……二十七年,宫乃与杨虚侯马武上书曰:……匈奴……穷则稽首,安则侵盗,缘边被其毒痛,中国忧其抵突。……”

在生态环境上,如上所说,游牧民族虽然也可以在风调雨顺的年岁里获得大量的物质产品,但是漂泊动荡颠沛流离的生活,使得他们无法长期积累自己的物质财富。一旦遇到坏的年份,如水草不盛,瘟疫横行,畜养不利,气候苦寒,风沙强旺……等不可改变的自然因素,则全部落就都需面临着饥饿,死亡的威胁,这种生活实际上是极其不安定的,也极其缺乏安全感,这里面所涉及的游牧民族文化形成,我不敢赘述,但是可以确信一点,长期的缺乏生活安全感,使得游牧民族千百年的勇猛和彪悍,充满着血性。

而农耕文明,丰衣足食,安定而顺天命。守成足矣,要战无大用。除了个别封建君主的个人意志。在史书上的描述通常则以“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游牧民族的侵犯,“扰”字代表着华夏民族的自我满足,如同酣睡,不愿被迫醒来。

大概可以这样梳理一下两个民族相互交织的历史:

约前22世纪末—约前16世纪初 安邑 山西夏县
阳翟 河南禹县
① 约前16世纪—约前11世纪 亳 河南商丘
殷 河南安阳
------------------------------------------------------------------------------------------------------------------------------------------
以上历史,北方各民族尚处在融合,形成过程中。



西周 约前11世纪—前771② 镐京 陕西西安
东周 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已经开始修筑长城,防备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骚扰。互相战争,各有胜败。西北方戎狄族的入侵,直接导致西周灭亡,“西周积累的货物宝器,全被犬戎掳去,西周灭亡。平王靠诸侯的援助迁居洛邑,建立东周,王室衰弱,下降为中等国家。”中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军队向游牧民族军队模仿,击退许多游牧部落,最后那些部落都归附于匈奴。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秦本也是游牧民族,最终融合进入华夏民族。但是最终强大的秦军第一次统一了中原。秦时开始了大规模建筑长城的历史,秦朝将军也曾率大军攻击突厥等游牧民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平定北方。


西汉③ 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东汉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刘邦曾被迫与匈奴和亲。文景两帝沿用和亲政策让天下修养了几十年,积攒起来的物质财富全部被汉武帝投入了对北方的战争。虽然穷兵黩武,但是也换了了暂时的大汉天朝的民族自信心。光武中兴,对待游牧民族的态度是“怀柔”,但此时突厥已经分裂成为南北突厥二部,南突厥对汉称臣,北突厥也开始衰落。

三国
魏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蜀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吴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三国时期,“南匈奴南下汉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冲突不多,如马超父子等人拥兵自立还多是靠与游牧民族的交好。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十六国④ 304-439
------------------------------------------------------------------------------------------------------------------------------------------
这段“五胡乱华”历史比较浩大,意义非同小可,在下解释不清楚,直接引用。
“五胡十六国 (304-589):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之后,本可以继续秦汉统一之格局,但是司马王朝走的是门阀政体之局.这样一来,社会个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晋王室的基础.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它的外患导致中原沦陷,边垂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王室南迁。尔北方的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东晋灭亡,中原从未被东晋所收复,国家未为统一,此时期为"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共有二十国。五胡世代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因对抗晋政府的腐败和官员的贪污残暴,而叛变晋王朝。他们所建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各自征战,民不聊生。”

南朝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洛阳 河南洛阳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西魏 535-557 长安 陕西西安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
南北朝时期是民族融合的大时期,正是此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才诞生了后来隋唐两朝的强大。匈奴在建立北周之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匈奴消失。此时期柔然族在北方势力有所强大。

581-618 大兴 陕西西安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
突厥兴起,和亲为主。鲜卑族逐渐溶解,不复有民族结构和形式,逐渐化为其他如吐藩等民族,或融入华夏民族中。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汴 河南开封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后晋 936-946 汴 河南开封
后汉 947-950 汴 河南开封
后周 951-960 汴 河南开封
十国⑤ 902-979 ------------------------------------------------------------------------------------------------------------------------------------------
此时北方一些对今后影响比较大的游牧政权都在兴起。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临安
907-1125 皇都 辽宁
(上京) 巴林右旗
西夏 1038-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1115-1234 会宁 阿城(黑龙江)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1206-1368 大都 北京
------------------------------------------------------------------------------------------------------------------------------------------
宋辽金元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最残酷,对以后的历史发展影响最大。

1368-1644 北京 北京
------------------------------------------------------------------------------------------------------------------------------------------
华夏民族建立空前强大也空前集权的封建帝国,也由此击败了世界历史中最为强大的元政权,并重又组织庞大的军事力量,不惜一切代价追击至元的老巢,残忍地杀害了元朝仅存的后裔。元从此一蹶不振。

1616-1911 北京 北京
------------------------------------------------------------------------------------------------------------------------------------------
历史上又一次地被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统治但最后也融入了华夏民族。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 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殷,此后商也成为殷。
②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为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
③ 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④ 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⑤ 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此内容采自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注解内容中带引号部分皆是抄袭来的句子)

由以上年表可以看出,从正史所承认的封建统治历史,几乎每一个朝代都有与北方游牧民族战争或者交流的印记,在一些关键的历史时期,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也可以这样说,是生活在欧亚大陆版块的这两类命运交织在一起的民族,一起共同谱写了这部千年的传奇历史。
但是可惜的是,作为拥有强盛文化的华夏民族,在撰写历史的时候,通常也会以“汉统”自居,常常导致着许多历史事实的缺失,在描述历史事实的时候也流露对其他民族的忽视、蔑视和仇恨。这可以当作是时代的局限,当然也可以另当别论,这里只是小小惋惜一下。
在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的过程中,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也起到了桥梁的重要传递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来讲一讲,“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可以算得上国人长期拥有的,历史书中字里行间常常透露出来的一种虚荣民族心理。

所谓的“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一种典型的自慰方式,以历史上汉朝,唐朝的强大安慰自己,充满着阿Q精神。

这句古话的来历是:西汉汉武帝时曾有将领甘延寿,陈汤二人驻守西边,假拟朝廷名义征发西域各城军队以及屯田的汉军征伐四处掠夺,征战成性的郅支单于。后彻底将其击败,并斩获郅支单于的首级,因惧怕汉武帝降罪惩罚他们假拟朝廷名义调兵,就给汉武帝上书一章。其中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霸道名句,得以千古流传。

历史上的真实记载如下:“孝元皇帝下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五年) 。郅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师。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丞相匡衡等以为:“方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诏县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 ”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九《汉纪二十一》

这句气吞万里的句子,仔细看来,却充满着许多“胜王败寇”的意味。但是可惜的是,后来的诸多统治阶级,将领文士,都把这句话拿来当作激励之语,莫不知受了中土儒家文化之害,以为“除汉之外,不为蛮夷,便是胡虏”的民族狭隘观,以至于民族互相融合之后,仍然无法释怀,必要坚持在历史上的那一个虚无的民族传统。(比如修异族统治史的时候,通常会有删有减,必要表明胡汉有分,正统有续。)

这样通常会导致一种崎岖的心理,如辽,清,元朝里为其服务的汉人文官。
历史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通常都当作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义,是要加以褒扬的,如中流击楫的祖逖,想直捣黄龙的岳飞……甚至还可以算得上近代史的孙文。

对于“胡虏”的愤恨,诚然其中大多有两族长期敌对的原因,当然也有华夏民族自己的心理原因。即所谓的“天朝上国,优等民族“,对自己民族创造绚烂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无比自信,从而产生了“除我族类,皆为异族”的排外思想,导致着华夏民族几次为数不多的追击漠北打击游牧民族的历史中,都产生了类似于法西斯主义的东西:

1、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率领军队杀至草原。(放毒于河流中,人畜不留。)
2、隋炀帝时期,幽州对待游牧民族的杀戮。(老少不留,草原上见人则杀。)
3、明太祖时期,蓝玉等名将追剿元朝残余。(三光政策。)

暂时只知道这三例,可以从中看出中原的将领只要杀出城邦战,到了草原上会跟他们游牧民族一样血腥(成吉思汗的屠城),残酷,行军风格也是如风一样,挥刀所向,杀无不赦。

所以也可以这样说,战争的风格不是按民族类型来分的,是按照该战争和该军队所处的具体的地理环境来分的。但是也有上面所说的“民族优越性”的成分存在,导致着军队对于游牧民族的愤恨与对生命的蔑视。

这三次都无一例外的是由华夏民族年轻的具有军事天才将领带兵,直接杀向游牧民族,逼其退到了外蒙古以北,接近西伯利亚一带。
这是历史上追杀游牧民族深入漠北的三次,都杀得游牧民族在后面几百年内无法再有相当的军事实力,而且杀戮的过程都很相像,就是一路在草原上,如黑暗的死神一般见人就杀,狂奔乱跑,快马追杀,纵深很大,而且大多抛弃辎重只求杀的血腥,杀的人畜不留,帐篷烧光。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华夏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文化,是不好战的,只有秦国当年的强大军队完成的事业才可以和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几次仅有的“斩草除根”行动之外,大多数情况下,军事平衡上一直是,游牧民族以攻击为主,华夏民族以防守为主,而且华夏民族一直处于战争的劣势位置。

而游牧民族的好战善战,可以从突厥,匈奴,蒙古三次横扫欧洲中亚的战争史中看出,这些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游牧民族改变世界的历史进程。在我们把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军事势力对比之后,也可以肯定地说,相对于欧洲,中亚等其他创造几大古文明的民族,华夏民族的军事才能在其中是非常高的。

PS:
现在国民心理中,是否还有这种漂移后的扭曲思想余孽存在,比如“城乡对立,对农村、农民工的歧视,都市(上海)优越排外心理”?这里不敢妄论。但其中对人分类,爱己排外的蔑视都是一样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条目:
五胡十六国http://baike.baidu.com/view/43904.htm
突厥http://baike.baidu.com/view/22570.htm
匈奴http://baike.baidu.com/view/14656.htm
鲜卑http://baike.baidu.com/view/36641.html


类别:他山之翡翠 查看评论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