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年谱 (六)公元1900年 ~ 1960年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1 00:16 浏览 N 次◇公元1900年 ~ 1960年◇
公元1900年
英国科学家吉尔和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刊布第一个载有450,000颗恒星方位的南方照相星表——好望角星表。
美国科学家张伯伦和摩尔顿,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子或微星假说。
公元1904年
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发现恒星运动的规律,由此提出“两星流”理论,否定了恒星本动没有规律的假设。
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六个卫星——木卫六。
德国科学家哈尔脱曼,发现星际介质中含有钙。
公元1905年
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七个卫星——木卫七。
公元1906年
丹麦科学家赫兹朋隆,发现K、M星两类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
公元1909年
提出计算彗星和行星轨道的特别摄动法。
公元1910年
德国科学家夏奈、威尔森,首次测定了恒星的温度。
德国科学家卡·施瓦兹西德,创立恒星统计力学,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律。
美国科学家施莱辛格,提出天体照相底片归算的“依数法”。
公元1912年
中国开始使用公历。
发现造父变星的周期——光度关系,为测定遥远天体的距离提供有效方法(美国莱维脱)。
第一次用多普勒效应测得旋涡星云(仙女座大星云)的视向速度(美国斯里弗尔)。
公元1913年
建立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并提出恒星由巨星向矮星演化的学说(美国亨·罗素,丹麦 赫兹朋隆)。
公元1914年
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自转(美国 比斯)。
发现木星的第九颗卫星一木卫九(美国塞.尼科耳逊)。
建立球状星团的“光谱—光度图”(美国沙普勒)。
公元1916年
发明求恒星距离的分光视差法(美国华·亚当斯,德国 科耳许特)。
建立恒星内部结构理论(英国 爱丁顿)。
公元1917年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潮汐假说(英国 金斯)。
公元1918年
根据球状星团分布研究银河系结构,发现太阳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位置(美国沙普勒)。
1918—1924年,刊布亨利·德拉帕尔星表,表内列出 225,000多颗恒星的光谱类型(美国安·莫里、卡农)。
公元1919年
首次利用日全食观测验证太阳引力场使星光偏折的效应 (英国 爱丁顿领导日全食观察队)。
发现太阳黑子等活动的真正周期是22年(美国赫耳、华·亚当斯)。
公元1920年
发现轨道似于土星的小行星海达尔戈,这是目前知道的最远的小行星(美籍德国人巴德)。
首次用干涉仪直接测量恒星的直径(美国迈克耳逊、比斯)。
提出新的月球运动理论,编成精确的月离表(英国厄·布朗)。
发生卡普坦宇宙和沙普勒宇宙的大争论。
建立恒星大气构造的电离理论,推出热平衡下气体的热电离度和温度的关系式(印度沙哈)。
公元1922年
发明温差电偶法测定行星的温度(美国科布伦兹)。
具体提出无限等级式宇宙模型,认为星系是第一级天体系统,并证明这种结构是不存在“光度佯谬”和“引力佯谬”(瑞典卡·查理)。
公元1923年
编成精确的新月球运动表,为天文年历上所采用(英国厄·布朗)。
公元1924年
发现恒星的质量—光度关系。认为很大质量的星体由于辐射压超过引力收缩,故不能存在(英国爱丁顿)。
分辨出仙女座大星云和其他几个旋涡状星系的边缘为一个个恒星,揭示了河外星云的本质,并发现仙女座大星云的外层旋臂上有造父变星,利用它测定了这个星云的距离(美国哈勃)。
发现恒星运动的不对称性现象(美国斯特隆堡)。
公元1925年
提出河外星系的形态分类法(美国 哈勃)。
首次提出银河系由许多次系合成的观点(瑞典林德伯拉特)。
建立疏散星团的分类法(瑞士 特朗普勒)。
发现天狼伴星光谱线的引力红移,证实白矮星上存在高密度物质(英国华·亚当斯)。
确定行星状星云光谱中的特殊发射线是在密度非常稀薄状态下氧两次电离所产生的禁线,从而否定了新元素存在的推测(美国鲍温)。
公元1926年
提出造父变星光变的脉动理论(英国 爱丁顿)。
第一次国际经度联测。
公元1927年
提出球状星团的分类法(美国 沙普勒)。
发现银河系的自转并算出太阳绕银心转动的速度和银河系的总质量(瑞典林德伯拉特,荷兰 欧尔特)。
首次发现恒星的自转(美国 奥·斯特鲁维,苏联沙因)。
发明石英钟,后人用作标准时间,证实地球自转有起伏(美国马里逊)。
明确提出用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以解释月球运动的某些偏差(荷兰德希特)。
公元1929年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引力不稳定理论(英国金斯)。
发现星系发光度和其谱线红移之间的关系,说明来自星云的光呈现谱线红移,其数值和星云距离成正比(美国哈勃尔)。
公元1930年
根据行星运动的摄动理论计算,发现冥王星,是万有引力的又一验证(美国汤波)。
发明“日冕仪”,解决非日全食时观测日冕的困难(法国李约)。
发明折反射望远镜(德国 玻·施密特)。
发现亚巨星和亚矮星(美国斯脱隆堡、柯伊伯)。
测定月球的辐射和温度(美国爱·珀替、塞·尼科尔逊)。
发现银河系内的星际吸光现象,启示星际有弥漫物质存在(美国特朗普勒)。
公元1931年
由光谱分析证认出金星的大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美国华·亚当斯、杜哈姆)。
1931~1933年,从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的光谱照片,认识到这些大行星上的大气富有氨、甲烷、氢,从而推测地球形成时大气成分为水、氨、甲烷和氢等(美国斯里弗尔,美籍德国人 维尔德)。
公元1932年
从无线电接收中稳定持久的噪声,发现太阳系外银河来的无线电波,开始了射电天文学的研究(美国杨斯基)
提出“原始原子”爆炸膨胀的宇宙模型(比利时勒梅特)。
用费米气体模型,推测恒星坍缩的质量(苏联列·兰道)。
公元1933年
1933—1938年,发现星际介质中含有氰和氢化物的分子 (比利时 史温斯,加拿大籍德国人 赫茨伯格,美国华·亚当斯等)。
第二次国际经度联测。
公元1934年
中国建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理论预计恒星崩溃达到核密度时可形成“中子星”(美国兹威基,美籍德国人巴德)。
提出质量大于1.3个太阳的冷却天体,必然发生“万有引力”的坍缩(美籍印度人钱锥赛克哈)。
公元1935年
出版恒星视差总表(美国 施莱辛格等)。
公元1936年
进行流星的照相观测,证实流星大多属太阳系,并利用流星观测资料测定地球高空大气的密度(美国维伯尔)。
发现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法国斯多依科)。
公元1937年
德国海德堡天文计算所编制成包括1535个恒星的FK8基本星表。
公元1938年
提出太阳和恒星上氢是核燃料,碳是催化剂,氦是灰烬的热核反应的主要机制,用以阐明它们的能源(美籍德国人贝蒂,美国克里齐菲尔德,德国 冯·韦茨萨克)。
发现木星的两个卫星——木卫十和木卫十一(美国塞·尼科耳逊)。
编制成包括33,342个基本恒星的位置和自行的总星表(美国鲍斯)。
公元1939年
证实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英国斯宾塞尔·琼斯)。
发现第一颗“耀星”,它的亮度在短时内发生闪耀式变化 (荷兰 范玛能)。
从仙女座大星云自旋的研究,推算出它的总质量与银河系相当(美国霍·巴布科克)。
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计恒星在万有引力坍塌的最后阶段,可形成“黑洞”超密星体(美国奥本海默、斯奈德)。
公元1940年
1937—1940年,建立第一台九米直径的抛物面天线射电望远镜,研究宇宙射电的强度分布,证实银河系中心方向来的射电强度最大(美国雷勃)。
建立黄道光理论(荷兰 维伯尔)。
提出日珥形态分类法(美国 爱·珀替)。
公元1941年
提出恒星由星际尘埃物质通过辐射压作用凝聚而成的假说(美国斯比茨)。
发明弯月形透镜的望远镜(苏联 马克苏托夫)。
发现近距双星的物质交换过程(美籍俄国人奥·斯特鲁维)。
提出关于恒星演化的中微子理论,并认为恒星中氢被耗尽后,星体还会因进一步的热核反应而更热,从而认为地球上生命是由于过热而死亡(美籍俄国人伽莫夫)。
证明日冕光谱里的特殊谱线是铁、镍、钙等原子在高度电离时产生的禁线,解决了所谓新元素之谜(瑞典埃德伦)。
公元1942年
英国陆军雷达探测站发现太阳的射电。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电磁学说(瑞典 阿尔芬)。
用观测小行星方法精确测定太阳视差值,求得日地之间的精确距离(英国斯宾塞尔·琼斯)。
公元1943年
成功地把仙女座大星云的核心部分及其两个椭圆伴星云分辨为一个个恒星,完全证实河外星云是同银河系一样的庞大天体系统,结束了一百多年关于河外星云本质的争论(美籍德国人巴德)。
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流体湍流学说(德国魏扎克)。
1943~1946年,提出银河系的各种次系的分类(苏联柯卡金)。
公元1944年
提出银河系内恒星分为“两星族”的理论(美籍德国人巴德)。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陨星假说(苏联奥·施密特)。
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有大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美籍荷兰人柯伊伯)。
根据氢原子微波的超精细结构,预言了星际中性氢所发射的21厘米波长的无线电波的存在(荷兰范德胡斯)。
公元1945年
创立恒星的六色测光系统(美国 斯台平)。
公元1946年
首次大规模使用雷达研究流星雨(英国洛佛耳)。
发现球状体,认为是恒星的胚胎(美籍德国人波克)。
美国第一次用雷达探测月球。
发现第一颗“射电星”,后称“射电源”(英国赫、帕尔桑、杰·菲利浦斯)。
根据热核反应理论提出恒星演化新学说(美籍德国人马·施瓦茨西德)。
公元1947年
1947~1948年,用红外光拍摄银河系核心的照片,研究它的结构(美国斯台平,苏联卡里涅克、克拉索夫斯基、尼可诺夫)。
发现年青的恒星集团——星协(苏联安巴楚勉)。
西可特—阿林大陨石在苏联西伯利亚降落。
公元1948年
发现天王星的一个卫星——天王卫五,由东向西逆转(美籍荷兰人柯伊伯)。
发明望远镜观测的自动导星装置(美国霍·巴布科克)。
发现恒星的磁场(美国 巴布科克父子)。
提出一种均匀、各向同性的稳恒态膨胀宇宙模型,从而物质和能是从虚无之中不断产生出来,宇宙总熵永不增加(英国邦迪、戈尔德、霍伊尔)。
公元1949年
提出恒星演化的物质抛射学说(苏联费森柯夫)。
提出太阳系起源的原行星假说(美籍荷兰人柯伊伯)。
发明射电分频仪(澳大利亚威耳德、马克累迪)。
发现一个特殊小行星依卡鲁斯,其近日点距离小于0.2天文单位,能进入水星轨道内(美籍德国人巴德)。
美国帕罗马天文台安装使用口径为五米的反射望远镜。
发现海王星的第二颗卫星——海王卫二(美籍荷兰人柯伊伯)。
发现星光偏振效应、射电波段的法拉第转动效应,证明银河系有星际物质并存在磁场(美国希耳特内尔、约·霍耳)。
提出宇宙起源的原始火球学说(美籍俄国人伽莫夫等)。
制成第一台“原子钟”,现称“氨分子钟”(吸收型),对建立频率和时间的基准和校对天文有重要价值(美国李荣)。
公元1950年
提出彗星是由一颗大行星崩溃而形成的学说(荷兰欧尔特)。
发现河外星系的射电(英国 儿·布朗,澳大利亚哈泽德)。
利用电子计算机重算五大行星从1653—2060年的运动表(美国克莱门斯、德·布劳维尔、爱克)。
发现星系间的各种形式物质桥,证实星系间空间不是真空,说明某些星系间在物理上是互有联系的(美籍瑞士人兹威基)。
发现假黄道光(苏联 费森柯夫)。
公元1951年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湍流假说(德国 魏扎克)。
发现木星的第十二个卫星——木卫十二。它是自东向西逆转(美国塞·尼克耳逊)。
发明电子望远镜和光电成象技术(法国拉尔芒)。
发现银河中性氢21厘米射电辐射(美国尤恩、珀塞尔)。
证明银河系有旋涡结构存在(美国威·摩尔根等)。
发明大视场的超施密特望远镜,用于观察流星彗星及后来的人造卫星(美国贝克尔)。
发明射电干涉仪(澳大利亚 沃·克里斯琴森)。
公元1952年
证明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荷兰 欧尔特)。
证实英仙座附近的星协在膨胀(荷兰 伯劳乌)。
对造父变星周光关系零点值进行了校正,使原来定出的河外星系距离都相应地约增加一倍(美籍德国人巴德)。
从化学角度提出太阳系起源新假说(美国尤里)。
发明月球照相仪,精确测定月球的位置(美国马科维茨)。
公元1953年
发现本超星系,这是银河系所在的庞大的星系团(法国伏古勒)。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阶层结构假说(英国霍伊耳)。
发现恒星排列呈锁链状的结构叫星链,说明恒星在纤维星云中形成(苏联费森柯夫)。
提出天体起源的引力团聚假说(美国 拉依茨)。
编成《恒星视向速度总表》,列出15,106个恒星的视向速度等数据(美国赖·威尔逊主编)。
公元1954年
提出星际气体和尘埃的混合物在冲击波作用下形成恒星的机制(荷兰欧尔特)。
发明超人差棱镜等高仪,提高测时精度(法国丹戎)。
发现两主要星族的赫罗图有基本差异,说明属于不同星族的恒星有不同的演化途径(美国圣代奇)。
公元1955年
第一次接收到来自行星(木星)的射电辐射(英国布尔克、克·富兰克林)。
制成第一台铯原子钟,稳定性达百亿分之一秒,作时间标准(英国埃逊)。
公元1957年
提出关于天体起源的“超密态物质爆炸”学说(苏联安巴楚勉)。
提出超新星的核反应可以产生超重元素,认为第一类型超新星爆炸系因锎254的自发裂变所引起(美国福勒)。
中国建立北京天文台。
根据偏振光测量结果,得出蟹状星云中的磁场是在星云的丝状结构中,加速粒子的能量足以使这个星云成为强宇宙射线源的结论(荷兰欧尔特、瓦尔拉夫)。
公元1959年
美国首次探测了太阳的 辐射。
苏联发射宇宙火箭击中月球,发现它无磁场和辐射带。
苏联发射月球探测器,第一次拍到月球背面照片。
公元1960年
发明射电望远镜的综合孔径法(英国李尔、休伊什)。
根据1952年第八届国际天文协会决议,从本年起采用历书时。
- 06-04· 93包青天演员表!
- 06-04· 93版《包青天》演员表(二
- 06-04· 俞小凡、王中皇为宣传
- 06-01· 老板请尊重你们的业务员
- 06-01· 这些年来做销售见过的那
- 06-01· 职业经理人与老板
- 06-01· 老板新开张的指甲店!
- 06-01· [转载]聪明老板不败的赌局
- 06-01· 机智的老板
- 06-01· 开发商老板找钱找情人的
- 05-24· 台湾版《包青天》演员表
- 05-21· 93《包青天》演员表
- 05-21· 台湾华视93版包青天演员表
- 05-21· 2010.1.3 鬼王之王王中皇
- 05-21· 敬请躲避老板创业100个误
- 05-07· 电器公司名字大全
- 05-07· 森乐肩颈康疗仪
- 05-07· 仙缘纪略
- 05-04· 原创摄影】江南行(八)
- 05-04· 上海S32高架道路下违法建